手机版

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解锁兰州新区乡村振兴多面图景

时间:2025-07-22 18:49:00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尹晓军)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兰州新区,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的学子们整装待发。这场以“青春助农兴农·助力产业升级”为主题的乡村振兴调研之旅,既是一次深入基层的实践探索,更是一堂将理论延伸至田野地头的“行走的思政课”,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现实肌理的深度交融。

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花卉产业基地4号智能温室内,各色玫瑰竞相绽放、芬芳袭人,精准滴灌系统为根系实施智能供水,“卡罗拉”“戴安娜”等优质品种在恒温环境中得到精细化培育。作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鲜切玫瑰繁育基地,这里以科技赋能种植全流程,为周边群众创造了就业岗位,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这次调研,让我读懂了花卉产业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种植端的科技赋能,更体现在美丽经济、电商物流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密码之中。”实践队员康玉贤深有感触地说。

甘肃大北农集团入口处,“强农报国,争创第一,共同发展”的企业理念格外醒目。在照片墙上,甘肃农业大学校友们扎根一线的身影尤为动人,他们从基层做起,为企业发展注入坚实力量。“不管是随处可见的企业文化,还是严谨负责的生产过程,亦是科研工作者扎根基层的身影,我都能感受到这里的员工在用热爱建设企业、用情怀扎根新区。”实践队员刘妍说。

随后,实践团走进秦川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感受田间地头的生机,从精心养护的大棚瓜果到沐浴阳光的玉米小麦,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希望。田埂上农户的笑脸,与不远处甘肃引大入秦工程展览馆中农民手捧旱土的愁容,形成鲜明的时空对照。“没有引大入秦,就没有今日的兰州新区。”实践队员李媛感触颇深:“从旱地百姓独创旱砂地技术,到老一辈修渠抗旱;从引大工程润田,到抗旱小麦获专利,如今引大入秦玉米科技小院接续奋斗,代代接力正是对‘引大入秦’的最好传承。”第五站,实践团走进兰石展览馆,探访兰州新区高端装备产业园展厅。作为首批“出城入园”企业,兰石集团的发展轨迹具有代表性。“兰石集团对高质量发展的执着,为新区的发展筑牢了根基,更让中国工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参观后,实践队员卢建雄振奋不已。

最后一站,实践团来到新昌村罗大爷的家中。因家庭变故,年迈的罗大爷和老伴一同照顾两个未成年的外孙女。聊起最近生活中的事,罗大爷难掩激动:“娃娃上回住院总费用2900多元,最后合作医疗报销下来自己才花了180元,国家的政策真是太好了!”孩子们也高兴地讲述着每天都有校车免费接送的便利。

“乡村振兴就是要让老人‘老有所依、病有所养’,让孩子‘学有所教、心有所系’。他们的好日子,正是暖心政策的生动体现。”队员李涛涛说,从免费校车到医疗报销,从学业帮助到生活帮扶,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仅让贫困家庭的日子有了奔头,更在孩子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踏上归途时,队员们交流着一路见闻,新区乡村振兴的模样愈发清晰:智能温室的玫瑰、大北农的饲料、纪念馆的引水故事、孩子作业本上的憧憬……这些碎片拼出兰州新区乡村振兴的立体图景。“乡村振兴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藏在花瓣的保鲜期里,在饲料的检测数据中,在渠水的流淌声里,更在每个普通人的笑容中。”实践队员史燕蓉说。

青春的力量,在这场“田野实践课”中,悄然化为投身乡村振兴的动能。“当学子们的脚步踏上这片土地,乡村振兴理论等待着田野实践的检验,发展理念在与农户的交谈中变得具体可感。”带队教师、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桑碧桃说,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没有固定的讲台,却以大地为席、以产业为卷,让青年学子在观察与体悟中读懂了“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

实践团参观调研。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图

实践团参观调研。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图

实践团感受田间地头的生机。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图

作者:尹晓军

本文经原创认证,作者,访问查询获取授权信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