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张振国
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武威职业技术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团队历经八载探索实践,开创职业教育传承创新中华文明的新范式。这支扎根河西走廊的教育团队,将国家级非遗凉州攻鼓子等地域文化瑰宝转化为育人资源,形成“课程建设-实践育人-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为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西北方案。
数字融创:打造国家级传统文化教育战略平台
课程团队构建"经典传承+数字赋能"双轮驱动的教学新生态。自2017年起,系统开发包含诗词鉴赏、礼乐文明、非遗技艺等8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创新运用智慧课堂等信息技术,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经过持续建设,形成"省级示范-国家精品-规划教材"的阶梯式发展格局:2021年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022年获批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2024年配套教材纳入省级"十四五"规划。
数字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课程资源累计服务学习者约1.3万人,平台访问量突破1426万次,课程完成率稳定保持98%以上。师生团队依托数字化成果,在经典诵读、创新创业等赛事中斩获省级以上奖项14项,其中"凉州词数字诵读"项目三次蝉联市级赛事金奖,形成"云学习-深实践-精竞赛"的育人新路径。
体系重构:形成"文化+技能"特色培养模式
创新构建"文化传承与专业教育融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贯通"的育人体系,实现三个维度创新突破。
课程体系创新,建立“必修+选修+实践”三级课程群,形成专业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机衔接的课程链。
教学场域创新,打造“非遗工坊+红色基地+数字展厅”三维实践平台,建成攻鼓子传习所等12个实践基地,将凉州贤孝、民间剪纸等非遗技艺转化为教学资源。
培养模式创新,实施“专业教师+非遗传承人”双导师制,构建“课堂讲授-项目实践-技艺传习”递进式培养路径,推动教学形态向“师生共创、知行合一”转变。
生态构建:形成产教融合文化传承新格局
课程建设产生显著溢出效应,构建起多维协同发展生态。
教育辐射圈:课程模式在甘肃、青海、陕西、四川、河北等省15所职业院校推广应用,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包23个,带动区域职业教育文化育人水平整体提升。
社会服务链:与武威文化与广电旅游局、凉州文化研究院共建文化素养培训基地,合作承办《凉州讲坛》,共同打造省级特色文化品牌,服务文化传承。
文化传播网:《西部鼓魂—凉州攻鼓子》入选《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播》,并被人民日报、省教育厅专题报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贤孝进校园活动被中华时报专题报道。甘肃省民间艺人工作室开展的剪纸活动在中国甘肃网专题报道。《传承红色基因 坚持铸魂育人》等案例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职教筑梦公众号宣传。形成"教育输出-文化传播-资源再生"的良性循环。
八年磨剑,武威职业技术大学以教育创新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其探索实践彰显三大启示:职业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数字技术是文明传播的创新引擎,产教融合是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武威职业技术大学的改革行动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典范,更为培养具有文化底蕴的技术技能人才贡献了职教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