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疫情已外溢,多地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上海最新情况通报,张文宏首次发声

时间:2025-07-26 18:21:00

近日

基孔肯雅热疫情备受外界关注


昨天(7月25日)

世卫组织发布警告:

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

已有119个国家报告病例

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最新通报:

佛山基孔肯雅热病例破四千


据广东顺德等多地25日通报的数据,佛山市五区均有基孔肯雅热病例,其中顺德区的病例已达3627例。


据微信公众号“健康顺德”通报,截至7月24日,顺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627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据微信公众号“健康禅城”通报,截至7月24日,禅城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10例,主要集中在石湾镇街道、张槎街道和祖庙街道,均为轻症病例。


据微信公众号“健康南海”通报,截至7月24日24时,南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69例,主要集中在桂城街道,均为轻症病例。


据微信公众号“健康三水”通报,截至7月24日,三水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8例,主要集中在西南街道和云东海街道,均为轻症病例。


据微信公众号“健康高明”此前通报,截至7月23日,高明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例,分别位于荷城街道、杨和镇,均为轻症病例。


疫情已外溢

多地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广州、阳江、湛江等地均出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


据阳江日报报道,截至7月24日,阳江市共发现3例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尚未发现本地续发病例,疫情输入风险总体可控。


据微信公众号“吴川发布”7月25日消息,7月23日,湛江市吴川市从外市返回人员中监测发现一起基孔肯雅热病例(塘㙍镇)和一起登革热病例(梅菉街道)。目前,尚未发现本地续发病例,两名患者已接受隔离治疗,情况平稳,均为轻症病例。


据南方网7月25日报道,记者从广州市越秀区杨箕社区居委会了解到:杨箕社区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目前杨箕社区居委会已对社区进行全面灭蚊作业。


另据澳门卫生局官网消息,7月18日,澳门接获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为澳门今年第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该患者于7月8日至17日曾到佛山市顺德区探亲。


上海市疾控:

尚无本土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


上海市疾控中心也发布消息称

基孔肯雅热不是新发传染病

截至7月23日

上海无本土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


7月25日,上海市疾控中心介绍,为应对基孔肯雅热输入风险,上海近已开展临床医生诊断能力提升、蚊媒密切监测等一系列准备工作。


潘浩 上海市疾控中心传防所副所长


首先要考虑到这个疾病怎么去尽早地发现它、及时地报告它,这是我们最先要做的,所以我们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和培训;还储备了大量有关这个病毒的检测试剂盒。


基孔肯雅热是伊蚊传播的病毒,我们正在进一步提升上海市针对蚊媒、尤其是伊蚊的各种各样的监测。



关于基孔肯雅热病毒!

张文宏首次发声


针对我国近期南方部分地区突然增多并出现外溢的基孔肯雅热病例,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首次发声。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了为何此次病毒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传播较快。


张文宏表示,根据国际经验,在测算病毒传播速度时,基孔肯雅热病毒的R0值一般设为2左右,但R0值会因不同的环境以及人群对该病的基础免疫水平不同会有所差异。例如,一些地区小规模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基孔肯雅热病毒的R0值达到7左右,较登革热病毒高出2-3倍。


中国既往没有过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引发大流行的案例,对该病的基础免疫力缺失,因此病毒传播会快于其他流行区域。”张文宏向记者解释称。



不过即便如此,他认为,如果及时采取有效迅速的措施,目前南方部分地区应该仍处于控制疫情的有效窗口期,仍能阻止感染风暴的进一步形成并阻止病毒向周边区域扩张。


根据广东省佛山市各区最新的通报,截至7月24日,佛山市5个区已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目前,佛山当地已经对感染患者采取了防蚊隔离措施。


对此,张文宏表示,人也是该病毒的传染源,会帮助病毒的传播,从人到蚊,再传播给人,而现代交通的便捷性可以让疾病出现跳跃性的传播——该病毒可以通过人员来往,将病毒带到新的蚊媒生活区域,进而拓展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区域。


后续的重点还是要不遗余力地扑灭蚊子孳生地;同时周边地区必须对疑似病人进行密切监测。”张文宏表示,“此外,在疫情过后必须立即展开当地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从而明确此次感染覆盖的人群有多大,下次再出现新传染风暴的风险有多大。”


他还表示,目前来看,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主要是轻症,对症治疗即可。


基孔肯雅热病毒20年前曾在印度洋岛屿留尼汪岛大规模流行,20年后卷土重来。今年全球疫情规模为何超越往年?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解释道:“外部环境、气候、病毒型等多种原因催化了今年的疫情规模远超以往。今年的气候特别适合蚊虫孳生,密度比较高。另外,此次输入的病毒是印度洋流行株,特别容易被伊蚊传播。”


刘起勇表示,从全国大多数地区来讲,已经进入蚊媒的快速生长和快速扩散的时期。他同时称,没有疫情的地区不必过度担心,一般性防护即可。



新民晚报(xmwb1929)综合澎湃新闻、央视新闻、上观新闻、新闻坊、第一财经

编辑:韦嘉维

编审:龚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