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KTV话筒成病毒“接力棒”?

时间:2025-07-15 11:03:00

近日,浙江一位女子称在KTV唱歌时,因嘴巴离话筒太近,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该女子称,唱歌后嘴巴周围起水疱,反反复复发作8年之久,今年不仅只在嘴巴鼻子周围,还传染到脸颊上,这一新闻也让很多人感到担忧。今天,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主任医师于德宝从一名资深皮肤科医生的角度,帮助大家正确地认识这一病毒。

单纯疱疹:潜伏的“反复性病毒”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皮肤簇集性水疱为特征。该病有自限性,但易复发,是世界范围内流行最广泛的感染性疾病之一。HSV分为1型(HSV-1)和2型(HSV-2),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主要分析HSV-1。

人体感染HSV-1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表现为初发症状,先是口腔周围、牙龈、硬腭、咽喉等部位的皮肤黏膜出现红斑、瘙痒,接着迅速发展为群集性小水疱并破溃形成浅表的溃疡,疼痛较为明显,可伴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痛等症状,经药物治疗或1-2周自然病程后可消退,但麻烦的是,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就无法彻底清除。

于德宝解释,HSV-1感染皮肤或黏膜后,经药物治疗或自然病程后,病毒沿感觉神经纤维迁移至神经节(如三叉神经节、骶神经节),并长期潜伏在神经元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如压力、疾病)、紫外线照射、创伤等,可触发病毒重新激活,沿神经轴突移行至皮肤,引起疱疹的复发。

直接接触风险远高于间接接触

单纯疱疹病毒的传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无孔不入”,其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干燥环境中只能存活数小时,56℃加热30分钟或紫外线照射5分钟就能将其灭活。

从传播途径来看,密切直接接触是最主要方式:

接吻、共用餐具或水杯时,通过感染者的唾液传播,是HSV-1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哪怕感染者没有出现明显疱疹,也可能在“无症状期”通过唾液排出病毒;

口唇周围皮肤的直接接触也可能传播,比如亲吻孩子脸颊(数据显示,50%的儿童在5岁前会感染HSV-1),或共用毛巾擦拭口周等。

而像共用口红、酒杯等间接接触传播的风险其实很低。于德宝强调,间接传播需要同时满足多个条件:感染者处于病毒活跃期,物品被大量唾液、疱液污染,病毒仍保持活性,且健康者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到污染物――这一系列“巧合”同时发生的概率并不高。

KTV话筒真是“元凶”?科学分析三大关键点

回到浙江女子的案例,KTV话筒是否真的是感染源头?于德宝从临床角度给出了三点分析:

理论上存在可能,但需要多重条件。

若话筒的前一位使用者是HSV-1病毒活跃感染者,话筒上残留了大量唾液,且未经过消毒,下一位使用者嘴唇有皲裂、口腔溃疡等微小伤口,确实存在感染风险。但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常见。

感染时间难追溯,证据链不完整。

成人中约70%都携带HSV-1,且初次感染后有2-12天的潜伏期,多数人是无症状的潜伏感染。这位女子无法确定是否在8年前通过接吻、共用餐具等其他途径早已感染,此次发作可能只是病毒复发,未必与KTV话筒直接相关。

更可能是“免疫力下降”诱发复发。

熬夜唱歌、饮酒、疲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这恰恰是HSV-1潜伏病毒被激活的常见诱因。因此,更合理的解释是:女子早已携带病毒,KTV的环境只是诱发了疱疹发作,而非初次感染的“元凶”。

公共场所科学防护,无需过度恐慌

虽然不必过度担忧,但在公共娱乐场所做好防护依然必要。于德宝给出了针对性建议:

场所层面:KTV应提供一次性话筒套,或配备酒精棉片,供顾客擦拭话筒接触部位。

个人层面:唱歌时尽量让话筒与嘴唇保持1厘米距离,避免直接接触。

高危场景警惕:若发现话筒有明显唾液残留、未经过消毒,或自身有口腔溃疡、唇部破损,更要加强防护,必要时更换话筒或暂时避免使用。

最后,于德宝提醒,相比KTV话筒,与感染者接吻的传播风险更高(超过30%)。单纯疱疹病毒虽然易复发,但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公众无需因个别案例而过度恐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免疫力,才是应对病毒的关键。(记者 贺照阳 通讯员 于德宝 丁娜)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