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年轻人“血脉觉醒”老式生活“真香”

时间:2025-07-09 14:59:00

太极拳打得神清气爽,在社区老年食堂花12元吃上荤素搭配的午餐,把奶茶纸袋当宝贝收藏,甚至在“夕阳红”旅游团里成了被大爷大妈捧在手心的“团宠”——这届年轻人的生活画风,正悄然颠覆着外界的刻板印象。

曾几何时,年轻人的消费三件套还是手办、潮鞋和盲盒。然而仿佛一夜之间,一股“血脉觉醒”的浪潮席卷而来:买黄金取代钻石,逛批发市场代替购物中心,保温杯里泡枸杞,中药店里买酸梅汤,生病看老中医,公园里打太极、练八段锦……他们猛然发现,长辈们的生活智慧里,藏着意想不到的“真香”定律。

性价比为王,年轻人的“省钱密码”

“小赵,又来吃饭了。”在沧州高新区流津社区幸福食堂,“90后”赵鹏已是常客。

炸鸡块、虾酱肉块、宫保鸡丁、黄瓜拉皮……幸福食堂里香气四溢,荤素搭配,菜品丰富。赵鹏排队选完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这里菜样多,可以换着口味吃,下了班直接过来,省心又实惠。我经常带着媳妇儿和孩子一起在这儿吃,家里做饭都少了。”像赵鹏这样涌入老年食堂的年轻上班族不在少数,多个幸福食堂里常见年轻身影。他们戏称这里是“宝藏食堂”,是“城市的省钱密码”。“我们一家人点一顿外卖的钱,可以在老年食堂豪点三菜一汤吃一天。”赵鹏笑言。

省钱智慧同样闪耀在批发市场。当“全场35元”“T恤15元一件”的手写招牌重现江湖,年轻人仿佛发现了新大陆。赵鹏告诉记者,他的妻子经常阅览小红书,里面成千上万篇的“服装批发市场”笔记里,“平价女装天堂”“100元买一堆”的惊呼不绝于耳。之后,他的妻子便去了趟沧州明珠商贸城,没想到就迷上了,现在经常拉个小车捆上黑色塑料袋,扮作进货商贩去批发市场大采购。“她的衣服、孩子的玩具、家里的日常用品……很多都是媳妇儿从明珠买的。她说那里性价比极高,商场买一件的价格在那儿能买好多。”

消费观念的转变同样体现在对黄金的热捧上。《中国黄金珠宝消费调查白皮书》显示,25岁至35岁的年轻人已成为消费主力,占比高达七成以上。钻石“一颗永流传”的神话破灭,价格持续走低、入手即贬值,让年轻人醒悟:“还得是真金白银!”如今,买金镯子、金戒指、金豆子等在年轻人群中日渐流行。赵鹏说,他和妻子平日节省下来的钱都买了小克数的金瓜子。“任何节日、纪念日,我们都必买一颗金瓜子,现在攒了二三十颗了,既有纪念意义又能升值。”

健康觉醒:从“朋克养生”到传统智慧

“八段锦打卡第*天。”最近,“95后”市民苗丞每天都在微信朋友圈打卡,至今已有106天。

苗丞说:“自打国家喊我们减肥之后,我每天都运动。之前是跑步、游泳。我爸爸每天就在公园里练八段锦。之前我一直觉得八段锦、太极拳都是大爷大妈们的专属运动。后来,我看到B站上《国家体育总局口令版八段锦》播放量上千万,太极拳视频同样火爆,谁能想到,这么多年轻人会喜欢。”随后苗丞便留意了一下清晨的公园,他很意外,这里不再只是银发族的领地,不少年轻人加入公园一角的八段锦或太极拳队伍,在叔叔阿姨的热情指导下“双手托天理三焦”。苗丞跟着练了几次后欣喜地发现,“原来慢运动也很适合我,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苗丞说,“打完一套拳,神清气爽去上班,比刷手机充实多了。”如今,专注地调整呼吸,跟随口令吐纳,已经成为他工作日的固定开端。

沧州武术底蕴深厚,太极拳习练之风尤盛。现在很多年轻人已成为公园晨练队伍里的新风景。在大运河公园、人民公园等,跟着老师傅习练八段锦、太极拳的年轻人日益增多。

曾被贴上“朋克养生”(保温杯泡枸杞配熬夜)标签的年轻人,正投向更深厚的中医智慧怀抱。沧州南川楼国医堂里,年轻面孔日益增多。30岁的李孟秋定期针灸,严格遵循医嘱不熬夜、不喝冷饮,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沧州市卫健、文旅等部门推出的中医药文化健康夜市等活动,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体验手工山楂丸搓制、传统黑膏药熬制的中医药传统手艺制作区,针灸、推拿、耳穴埋豆、三伏贴体验等中医养生特色技术体验区,中药香囊及网红中药茶饮免费品尝及猜中药灯谜的中医药健康生活展示区……“圈粉”了众多年轻人。他们雀跃地体验“新中式养生”,在“看、逛、玩、品”中了解中医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

更让传统中药店意想不到的是,几块钱一副的酸梅汤(由甘草、乌梅、山楂、陈皮熬制而成)今夏突然成了“90后”“00后”的新宠,价廉物美还能刷医保,让动辄二三十元的奶茶黯然失色。针对打工族各种亚健康症状的金银花、胖大海等花茶也销售火爆。

社交新场景:蹭老消费,跨越代沟

“作为误入老年旅游团的年轻人,我以为会很无聊,结果颠覆认知!”“00后”张子欣从未想过,自己竟会爱上“夕阳红”旅行团。

“这次别样的经历源于机缘巧合。”去年国庆节,张子欣的妈妈原本和同龄的伙伴们一起报旅行团要去新疆游玩,谁知临行前她不小心崴了脚。和旅行社沟通后,大部分费用无法退还。张子欣的妈妈不想这些钱打了水漂,便和旅行社商量,由女儿替她去。

张子欣原本有些抗拒,“和大姨大爷们一起出去,没什么话题,肯定没意思。”没想到,这次旅行不仅是超高性价比的一价全包,更让她有很多意外的收获——经验丰富的大爷大妈们把年轻的她当“团宠”照顾。老年团里E人(外向)天堂般的氛围,让她I人(内向)的社恐都被治愈了。

“大爷大妈们一路上自我介绍、才艺表演、景点浮夸摆拍、放声高歌,太欢乐了,整个团里最内向的竟是我自己。大爷大妈们还给我塞了满满当当的零食,遇到好吃好玩的都想着我,怕我不自在拉着我拍照合影,还争抢着要给我介绍对象……”张子欣说,这趟旅行她开心无比。之后,遇到合适的老年旅行团她总想参与。

张子欣玩手机时,还经常刷到年轻人上老年大学、住养老院的视频,她也十分心动,表示有机会的话自己一定拉着几个闺蜜一起去尝试。

菜市场的烟火气也成了年轻人治愈城市生活压力的良药。过去代表“脏乱差”的菜市场,在小红书“菜市场漫游指南”话题下收割了6000多万浏览量,成了Citywalk(城市漫步)热门打卡地。张子欣一有空闲就去逛菜市场,不仅包揽了爸爸买菜的任务,还经常去拍“带你逛菜市场”“100元能在菜市场买多少东西”“地摊里的人间烟火味”“年轻人爱上菜市场旅行”等vlog(视频网络日志)。她说,逛菜市场是年轻人触摸生活脉动的新方式。甚至,还有年轻人喜欢上了赶大集。

生活哲学:在“老派”节奏中找到自洽

如今,很多年轻人向“老式生活”靠拢,自称“精神老年人”,即年纪轻轻,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却非常“老年人”。他们节俭,囤积各种袋子循环利用;他们“惜命”,食疗养生门儿清;他们回归传统,太极、八段锦信手拈来……他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执意寻觅一份老派的踏实与悠然。

26岁的高芳家里堆满各种袋子,她信奉脱口秀演员李雪琴的“塑料袋理论”:“总有一个袋子有一天能派上用场。”31岁的赵浩哲坚持用现金支付,即便在一些店面遭遇店员冷脸或拒收,依然乐此不疲,因为“省钱才是王道”,现金支付让他对消费更有掌控感。28岁的孟孟则尝试周末关机,带着书和狗去公园静坐,或做顿大餐,从“网瘾少年”蜕变成享受离线时光的“2G老人”。36岁的小强,周末清晨在家高吼秦腔释放压力,即使被女友“投诉”、邻居抗议,也难舍对秦腔那份“沉厚、昂扬、婉转”的热爱……他们无不在“老派”节奏中找到自洽的生活哲学。

记者手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生活

当熬夜刷短视频的阿姨和打太极拳的年轻人在同一时空并行,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是“正确”的生活方式?退休老人将晚年过得多姿多彩,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年轻人在内卷与快节奏中选择放慢脚步,亦是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保护。个人喜好不应该受年龄限制,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随着生活方式日益多元,“什么年龄做什么事”的论调已然过时。年龄无法界定生活方式,包容地看待差异,接受多元选择,丰富自身可能,或许才是这个时代最好的生活哲学。当年轻人与老年人在批发市场擦肩、在社区食堂同桌、在公园一同抬臂“双手托天理三焦”,代际的沟壑正在这充满烟火气的“适老化”潮流中悄然弥合。年轻人发现,在父辈甚至祖辈的生活方式里,不仅藏着性价比的密码,更有一份对抗浮躁的沉静力量。

(记者 李圣哲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