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合肥市基层治理的重要品牌,
“窗帘之约”已在全市4400余个小区、
2.58万个村民组铺开,
服务对象超过1.3万人。
如今,
这一从城市社区关爱行动起步的创新实践,
正在由城市走向农村。

合肥市瑶海区恒通社区的老人薛怀敬展示家中的“窗帘之约”。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资料图)
记者近日走访肥东县长临河镇
四顶社区、茶山社区、六家畈社区发现,
当地结合党建引领、亲友覆盖、
邻里携手、科技赋能、企业参与,
探索出具有农村特色的“长宁之约”,
让独居、空巢老人心里更踏实。
智能设备“网络之约”:
科技守护独居老人
在四顶社区,“五保户”老人蔡永友的家里,前不久装上了智能呼叫网关和红外传感器。
“只要老人有情况,比如长时间没有出门,或者突然摔倒,设备就会自动报警。我们设置了六个联系人,包括包片干部、社区书记、民政专干、残联、家庭医生和社区民警。只要有人没接,系统会自动转给下一个,确保第一时间有人响应。”四顶社区民政部负责人民政专干介绍。
“我自己一个人住,现在心里踏实多了。”今年70多岁的蔡永友,无儿无女,平日独自在家。如今,只要按下红色按钮,或高喊“救命、救命”,智能设备就能自动呼叫外界。

长临河镇“窗帘之约”信息化服务平台。
“全镇已为98名重点关注对象安装了140台设备,包括人体红外传感器、门磁、呼叫网关等。社区专干能实时通过手机APP和智能大屏接收预警,最快10分钟内就能上门核实情况。同时,镇村两级还安排专人每天定时查看智慧监测大屏,及时掌握对象户的身体状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长临河镇工作人员高天补充说,全镇还为438户空巢、高龄老人安装了智能烟感报警器,实现覆盖更广的人群。
社区网格“服务之约”:
志愿力量常态化陪伴
茶山社区92岁的罗之凤老人,丈夫和儿子早年去世,常年独居,腰腿不好,生活颇为不便。
如今,茶山社区党委委员王开俊带领4位志愿者定期上门,不仅帮老人打扫卫生、整理床铺,还贴心地代买药品和生活用品。

茶山社区相关负责人上门看望高龄老人罗之凤。
除了志愿者,社区还积极发挥网格员力量——在长临河镇,120个自然村被划分为169个网格,网格员由村民组长、党员或热心村民担任。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入户探望,既是“第一响应人”,也是老人最熟悉的“邻里守护人”。
“有时候我身体不舒服,会跟邻居宣大姐说,她就会陪我去医院,还帮我联系社区干部。”罗之凤老人紧紧拉着志愿者的手说,虽然一个人住,但一点也不觉得孤单。“有人管、有人问、有人陪,社区服务特别好。”
街坊邻居“串门之约”:
远亲不如近邻
在六家畈社区,90岁的吴大雍老人独居多年,耳背、行动不便,是社区重点关注的五保户。没有子女照料的他,却有一位贴心的“邻里儿子”——退伍军人、老党员杨松。
采访中,吴大雍回忆起一件往事。此前长临河镇突遇洪水,杨松发现老人家中危险,立即冲过去,把他背出屋子,又用三轮车转移到安全地带。“那时候水涨得快,要不是他,我真不知道怎么办!”
如今,杨松依旧每天早晚各来一次,帮老人收拾屋子,检查饮食起居。“就连餐具是否干净、生活用品够不够都要看一眼。”记者问起灭蚊剂、蚊香这些日常用品的花销怎么算,吴大雍摆摆手:“小杨从来没收过我的钱,都是他出钱。他心好得很,比亲人还亲。”

茶山社区志愿者上门看望独居老人。
“‘长宁之约’就是要让农村的独居老人真正有人惦记、有人守望。”高天介绍说,通过党建引领、邻里互助和科技守护等方式叠加,全镇织起了一张安全网,让独居、空巢老人心里更踏实,也让乡村熟人社会的温情重新焕发。“我们希望老人们能感受到,人在村中、心有依靠。”
文字 | 合肥日报-合新闻见习记者 卞怡菲
出品 | 政在进行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