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分红险实现率回暖 百余款产品超100%

时间:2025-07-24 06:24:00

近日,各大险企陆续披露分红实现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与2023年度平均分红实现率低于100%、多款产品低于50%的情况相比,首批发布的2024年度分红实现率中,来自不同公司的超百款产品分红实现率均超过了10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对记者表示,今年分红险实现率整体有所改善,尤其是头部公司改善明显。随着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分红险分红水平监管意见的函》(下称《意见函》)规定只要公司能论证合理性,可突破3.0%,最高可到3.2%,分红实现率反弹明显。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老产品分红实现率依然在25%~50%之间。业内人士指出,这主要是由于老产品演示利率普遍高于新产品,分母不同的情况下,分红实现率自然差异较大。例如,不少老产品的演示利率通常在4.5%,而根据同业交流的信息情况,去年以来新发布的2.0%预定利率的分红险所使用的演示利率大多为3.5%。

上述人士指出,业内认为保守的演示利率有助于未来红利实现率的达成。

百余款产品分红实现率超100%

分红实现率作为衡量分红险收益兑现能力的核心指标,其披露与监管始终是行业关注的焦点。根据监管要求,保险公司需在每年分红方案宣告后15个工作日内,于官网披露对应分红期间各产品的红利实现率——采用现金红利分配的,披露现金红利实现率;采用增额红利分配的,则需披露增额红利实现率及终了红利实现率。

从实际表现来看,分红实现率近年来波动显著。2023年,受资本市场波动以及监管“限高”影响,近半数分红险产品实现率低于100%。但随着2024年下半年资本市场回暖,叠加监管政策调整以及产品演示利率的下降,首批披露的2024年度分红实现率显著改善。

头部险企表现尤为突出。其中,新华保险79款分红产品中7款实现率超100%;阳光人寿至少17款产品实现率大于等于100%;泰康、东吴人寿部分产品实现率分别达105%、113.33%;平安人寿2024年9月后上线的12款新品分红实现率均达100%,其中11款实现率为100%,另有司庆版终身寿险实现率更是高达114.3%,固定收益与红利合计达3.2%。

此外,中小险企中分红实现率也表现回暖,如国联人寿11款分红型产品的现金红利实现率大于等于100%;恒安标准人寿公布的61款分红险的现金红利实现率中,超过30款产品的现金红利实现率为100%,其中金福来养老年金保险(分红型)保单生效区间在2020年8月1日之后的实现率达306%;大家人寿旗下三款分红型产品红利实现率均为100%;周大福人寿四款产品实现率超100%;瑞泰人寿所披露的6款分红险产品,均实现了100%分红实现率;德华安顾人寿披露的41款分红险产品中,7款产品达到114%的较高水平;此外,长生人寿、农银人寿、横琴人寿、长城人寿等险企旗下均有产品分红实现率超过100%。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布的产品已有超百款分红实现率超100%。

再看老产品,虽然和去年一样,大部分依然实现率低于100%,但今年绝大部分产品实现率都是有所回升的。以平安的产品为例,大部分老产品分红实现率均实现了提档,如从25%提升至35%,从33.3%提升至46.7%等。

回溯2024年3月,监管部门曾对分红险发布“限高令”,要求中小险企分红险分红水平参照万能险结算利率上限下调至3.3%,大型险企进一步降至3.1%,彼时被业内解读为给分红险戴上“紧箍咒”。

而2025年6月监管下发的《意见函》,则进一步细化了分红规则。《意见函》明确了决定分红水平上限的六类情形,包括“拟分红率对应的投资收益率超过该公司分红保险账户过去三年财务投资收益率和综合投资收益率较低者”“分红保险账户特别准备金为负值或支付当期分红后将为负值”等,要求若触及任一情形,险企必须充分论证必要性并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意见函》的出台,一方面通过严格限制非理性分红,禁止“内卷式”竞争,引导行业回归稳健经营;另一方面,也为投资能力强、经营规范的保险公司释放了更多自主空间,使其可在合规框架内根据实际投资收益灵活设定分红水平,推动行业形成“以投资实力定收益、以合规经营促发展”的良性竞争格局。

王国军指出,监管“限高令”曾使分红实现率大幅下降,随着今年6月的《意见函》的发布,分红实现率反弹明显,比如大公司今年普遍把老产品实现率抬到50%左右,刚好触到3.2%的新“天花板”,验证了“限高”对市场的影响。

对于未来分红实现率会维持在什么水平,王国军表示,目前实操中3.2%形成了一道隐形红线。若分红实现率长期维持在70%~100%即可保证客户实际到手收益2.5%~3.0%,既不会触发监管再限高,也足以支撑销售竞争力。未来投资能力强的头部保险公司可能把实现率稳定在90%以上。

分红险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随着低利率环境持续,保险业利差损风险堆积,去年以来,已有多家险企表态将产品重心转向分红险,并透露未来分红险占比将不低于50%。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的数据,今年一季度,人寿保险共推出新产品超170款,其中分红型、万能型人寿保险占比近四成。在120余款年金保险中,分红型、万能型的年金保险占比超三成,较去年上升10个百分点。

部分头部险企的年报数据也印证了分红险规模的增长趋势。例如,中国平安2024年实现分红险保费规模约650亿元,同比增长3.7%;太保寿险去年分红型保险新保期缴规模保费达19.87亿元,同比增长1016.3%;新华保险分红型保险长期险首年保费收入更是从2023年的900万元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9.18亿元,增幅高达10100%。

2024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再次将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下调至2.5%,分红型产品预定利率上限降至2.0%。中信证券研究认为,从需求端来看,随着利率逐步降至低位,固收产品吸引力边际下降,居民风险偏好发生变化,以分红险为代表的浮动收益型产品正在被市场接受。从供给端来看,各大保险公司分红险产品及队伍储备日益丰富,产品策略向分红险倾斜,分红险成为当前多数保险公司的主推产品。

王国军同样表示,随着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下降,浮动收益占比越来越大,分红险占期交新单比例已过半,将成为险企主力形态。

然而,分红险市场占比快速提升的同时,其能否在销售端顺利替代传统产品的地位依然存在挑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前两月,保险业总保费出现负增长。业内认为,传统产品缩水的同时,分红险暂未能实现及时“补位”。

华创证券金融业研究主管首席分析师徐康在研报中指出,2025年是行业推动产品结构向以分红险为代表的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化的第一年,行业保费增速一度承压主要受分红险转型影响,以及预定利率调整、个险报行合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此外,一些市场反馈显示,部分代理人在销售过程中存在夸大分红实现率、模糊收益非保证属性的行为。例如,快返年金和分红型增额寿险被包装为“高收益养老工具”,但其实际返还金额可能难以满足小额客户的长期需求,适用人群存在错配风险。分红型增额寿险销售过程中,部分代理人不提示分红实现率不达100%的情况,造成销售误导。

事实上,分红险的分红水平受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影响较大。近年来,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走低,这给保险公司的投资管理带来了较大挑战。另外,行业转型初期,险企渠道能力也尚未完全适配。新华保险坦言,分红险销售需“小步慢走”,尤其在个险渠道需加强内外勤技能培训;银行渠道则可“小步快走”,依托网点快速铺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按照当前的利率走势,分红险预定利率或将面临再一次的下调。业内人士指出,分红险的长期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险企的投资回报能力。当前新政下,头部险企优势凸显(可维持较高分红),中小险企(尤其低评级、储备不足者)通过高分红揽客的空间被大幅压缩,倒逼提升投资能力。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