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养生茶,祛除暑湿不留病根
今日2025年8月9日,正式迎来末伏的第一天!末伏是三伏天的最后10天,虽然已经立秋,但别忘了还有“秋老虎”在虎视眈眈,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此时若不注意养生,很容易被疾病“秋后算账”。
中医提醒:末伏养生要抓住两大关键——祛湿邪、护脾胃。此时需将体内残留的湿气和暑热慢慢排出体外,同时减轻脾胃负担,帮助其恢复运化功能。

末伏养生茶饮方:祛湿护脾三杯茶
不同于普通茶饮,中医养生茶饮根据节气特点配伍药材,既能祛湿解暑,又能顾护脾胃。以下三款经典茶方,助您安稳度过末伏:
1. 赤豆薏米茶:健脾祛湿的“排水大师”
功效:健脾祛湿、利水消肿
材料:赤小豆、薏米各30克(薏米先炒微黄,赤小豆提前浸泡一晚)
做法:加水煮40分钟,取汁代茶饮
特别提示:薏米性微寒,脾胃虚寒者可加3片生姜;此方也适合痛风或尿酸高人群,因薏米有助代谢尿酸。
2. 陈皮茯苓茶:脾胃的“理气专家”
功效:化湿行气、温脾和胃
材料:陈皮5克、茯苓10克、红枣3枚(去核)
做法:材料用沸水冲泡,焖10分钟后饮用
适用人群:饭后常感腹胀、嗳气、消化慢者。陈皮行气、茯苓健脾,红枣调和药性不伤胃。
3. 荷叶山楂茶:消暑化滞的“解腻高手”
功效:清暑利湿、消食化滞
材料:干荷叶5克、山楂片10克、麦芽10克
做法:所有材料加水煮沸10分钟,温饮为宜
适用人群:适合湿热天气中因饮食油腻导致的口苦、食欲不振者。脾胃虚弱者可减山楂至5克,防止过酸伤胃。

末伏饮茶四大黄金法则
1. 温饮胜冰饮
夏季饮用温热茶水能使汗腺舒张排汗,通过蒸发帮助降低体温。茶叶中的微量元素钾还能补充汗液流失,纠正倦怠无力和食欲减退。末伏脾胃本就易受湿困,若再喝冰水、吃冰镇水果,脾阳更弱,湿气更重。
2. 择时有讲究
☀️ 上午时段:适合茶性温和的 老白茶、熟普洱、红茶 ,不刺激晨起的脾胃
☀️ 午后至傍晚:可饮用 绿茶、乌龙茶 ,清热降燥解午后烦热
晚间:避免浓茶,可选 百合花茶、莲子芯茶 等安神类茶饮
3. 浓淡需适宜
末伏湿热交织,人体出汗多,茶汤以“适口”为度,避免过浓伤津、过凉伤脾。若制作冷泡茶,2小时内须饮用完毕,以防细菌滋生破坏肠胃功能。
4. 体质定茶性
湿热体质者(常感油腻、大便黏滞):可侧重薏米、荷叶等清利茶饮
气虚体质者(易疲劳、多汗):宜添加黄芪、太子参等补气药材
脾胃虚寒者(怕冷、易腹泻):避免单一寒凉药材,配伍陈皮、生姜调和

末伏养生配套指南:茶饮+生活
除了喝茶,末伏养生还需“内外兼修”:
饮食搭配原则:
- 多酸增咸:乌梅、山楂等酸味固表,适量咸味补充汗流失的电解质
- 多吃豆类:绿豆、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化解“湿气通于脾”之困
- 早餐忌冷:即使酷暑难耐,早餐也**应先食用热粥、热豆浆等热食**,水果待9-10点再吃
生活方式提醒:
- 适度运动:早晚可散步、练八段锦,帮助代谢湿气,但避免大汗淋漓,以免伤气伤阴
- 下肢保暖:末伏早晚微凉,特别要注意腿脚保暖,不可赤脚踩地,防止寒从足生
- 睡子午觉:中医提倡“少冷饮、多出汗、睡子午”,利用午间小憩养心阴
末伏养生,是夏季健康的收官之战。顺应天时饮对茶,祛除体内潜伏的湿邪,方能以轻盈之姿迎接金秋!
来源:闲栖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