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9日,英国和欧盟举行了“脱欧”后首次峰会。根据会后透露的信息,英欧双方签署了为期12年的新渔业协议,保障英国渔船能够持续进入欧盟水域,同时维持欧盟渔船在英国水域的现有捕捞配额。在环保领域,英欧同意对接各自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以“避免企业因欧盟明年即将实施的碳征税而受到影响”。英国钢铁出口将获得一项“量身定制”的协议,以规避欧盟新规及关税,预计每年将为英国钢铁制造商节省约2500万英镑。
对英国而言,与欧盟的谈判是实现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一块拼图。工党政府对此次峰会寄予厚望,认为这将为“脱欧”时代的动荡画上句号,是英国经济向更稳定、可靠的方向转变的标志。
在这次峰会中,双方主要涉及的领域包括国防安全合作、移民和贸易问题。英国之所以在这些方面寻求突破,有三大原因。第一,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发动关税战和威胁退出北约的举动带来了极强的不稳定性,对英欧双方均造成冲击,在此背景下,英欧双方都看到了进一步相互锚定、加强贸易和军事安全合作的必要性。第二,旧有的英欧贸易合作框架无法满足双方的需求,英国“脱欧”后与欧盟签订的《贸易与合作协定》一直饱受诟病,不仅涉及内容不全面,很多合作也只停留在对话层面。第三,英国经济和政治现状迫使工党政府寻求重塑与欧盟的经贸关系。当前英国经济面临增长难题,工党政府上台后虽然推出了一系列举措试图重振经济,但是半年来英国经济始终不见起色,特朗普推动新的关税政策,无疑对英国未来经济形成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正因如此,工党才在多个领域寻求与欧盟开展务实的合作。
然而,无论从英欧关系的历史还是其现实前提看,英欧合作都难以实现双赢。英国始终对一个统一而强大的欧盟有所忌惮,积极开拓合作空间也是出于对现实经济政治难题的回应。就英欧关系的历史而言,只有在欧盟自顾不暇的情况下,英国在欧美之间的桥梁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就现实情况而言,无论是保守党执政的2020年的“脱欧”时期,还是新近工党执政的时期,一个强势的欧盟都会极大地限制英国在经济与政治领域的活动空间,这意味着英欧之间始终存在着对抗性。
需要强调的是,英国在英欧关系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面对现实经济利益,英欧双方各自都有无法让步的“红线”,其在防务合作、渔业、市场准入、移民问题中的分歧自“脱欧”以来就一直存在:渔业问题上,欧盟寻求继续获取英国海域渔权,而英国则强调自身主权;市场准入方面,双方也存在不同标准与利益诉求;而移民问题则牵涉英欧双方更深层的政治分歧,几乎不存在合作共赢的政策空间。
工党政府希望依托更紧密的英欧关系应对“脱欧”后英国面临的挑战,但目前双方取得的成果仍然有限。英国首相斯塔默提出的目标是通过一项“符合国家利益”的协议,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改革移民法案并加强边境控制,但从目前的谈判进展看,协议仍停留在技术性层面,如食品检疫程序的简化、边境数据共享机制等,对上述问题中的根本利益冲突仍旧无能为力。就地区安全问题而言,欧盟对英国参与欧洲防务的态度谨慎,英方希望通过安全与防务合作扩大在欧洲地区的政治影响力,但欧方仍坚持“第三国”身份不享有决策权的合作原则,不希望英国瓜分未来欧洲安全机制的主导权。
在本次谈判中,工党政府一味强调经济合作、国防安全、移民合作等具体问题,但是刻意回避英国“脱欧”对于英欧双方形成的情感隔阂与政策互信危机,多少有种掩耳盗铃的感觉。工党政府在捕鱼权等问题上的让步,实际上是想将英欧关系恢复到“脱欧”前的状态,但实际情况是,无论峰会成果能否顺利落地,如今的英欧关系转圜可能性都十分有限。在政治光谱右移、互信基础薄弱的背景下,双方讨论的重点只能停留在经济、防务等具体领域的技术性合作,这本身就意味着双方在战略层面的共同选择与合作空间十分有限。
可以说,此次工党政府推动举行英欧峰会,多少有一种浪子回头的政治色彩。尽管英国官方没有公开讨论本次峰会的根本目的,但是舆论普遍认为这是英国对其“脱欧”政策的有力回调。然而,英国“脱欧”所暴露出的英欧之间的对抗性因素远多于双边合作的可能性,最终英国只能在“脱欧但又不彻底脱钩”的战略模糊中进退维谷。尽管英欧峰会确实传递出英欧之间积极的对话姿态,但基于当前双边关系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任何短期合作都是表面文章。
(作者均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英人文交流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