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咸阳三部门晒民生答卷 专场发布会聚焦民政卫健医保新进展

时间:2025-07-23 17:14:00

本报讯(记者 吕新涛)7月23日,咸阳市举行“打硬仗 求突破 决战决胜‘十四五’迈出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更大步伐”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九场)。咸阳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就各自领域取得的成绩进行了介绍。

咸阳民政:筑牢兜底保障网,托起幸福夕阳红。

近年来,聚焦“困有所助”与“老有所养”,咸阳民政以务实举措织密民生保障网,让温暖直抵民心。

兜牢底线,分层救助解民忧。面对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咸阳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基本救助强支撑:今年上半年发放救助金4.41亿元,为21.78万名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构筑坚实防线。

专项救助解难题:联动多部门筹集7.2亿元,精准化解困难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领域的实际困境。

急难救助显速度: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推行“六办共助”,上半年发放临时救助金近1100万元,及时响应12808人次突发困难。

社会力量广参与:1118家社会组织投入1.41亿元,惠及困难群体58.47万人次,爱心暖流在城市间涌动。

咸阳更将防返贫作为重中之重,在全市推行防止返贫帮扶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两项政策”衔接并轨,对9944户重点监测对象动态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创新“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精准认定并救助低收入人口4100人。

借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东风,城市特困供养、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6项救助标准已与西安看齐,秦都、渭城两区更实现低保、特困供养城乡统筹并全面对标西安,让一体化红利真正惠及困难群体。持续开展的“爱心民政、情暖民生”活动,动员干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16.79万人次,发放款物价值超千万元,传递着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

托起幸福,养老服务再升级。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上,咸阳步履坚实:

体系构建明方向:去年10月,《咸阳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及服务清单正式出台,从物质帮助到照护服务,27项举措清晰勾勒出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蓝图,推动资源向老人“周边、身边、床边”汇聚。

设施供给提质效:投入3.2亿元,建成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机构46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5个、农村互助幸福院850个、区域养老中心50个。通过新建、改造等“四个一批”方式,新增床位13418张,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近3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62.6%,远超省定标准。完成5026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让居家养老更安全便捷。针对“吃饭难”,建成148个助餐点并投入补贴963万元。

关爱服务暖人心:上半年发放高龄补贴1.95亿元,惠及49万余名70岁以上老人;为城乡低保家庭中重度和完全失能老人发放专项补贴。建立领导干部走访慰问百岁老人、特困老人制度,为1.13万名特殊困难留守老人提供上门关爱,为5152名分散供养特困老人落实照料人。323支老年志愿服务队活跃基层,“银龄行动”服务群众超10万人,咸阳更成为全国老龄工作联系点。

银发经济添动能:渭城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建成,打造老年产品“一站式”平台,康复辅具纳入以旧换新补贴范围。培育“不老帮”等本土养老品牌和26家高星级机构,积极拓展养老产业合作。成立陕西智慧养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政企校”协同机制,力促事业产业双融双赢。

咸阳医改:“三向发力”,织密群众健康网。

聚焦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咸阳卫健以资源均衡布局、三医协同治理、资源上下互通为突破口,全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群众健康获得感触手可及。

织密“15分钟就医圈”,破解看病难。咸阳瞄准“大病不出市、常见病不出县、小病在基层”目标,构建起层次分明的医疗服务网络:

市级医院强引领:借力西安—咸阳一体化,与西京医院等共建40个医疗联盟,组建300余人西咸专家库。6家三甲医院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13个、省级46个,打造出泌尿外科、眼科、骨科创伤等六大特色专科联盟。

县级医院提能力:11个县医院全面建成急诊急救“五大中心”,7家入选国家“千县工程”名单。建成市级重点专科102个、质控中心259个,7家县级中医院达二甲水平,县域诊疗能力显著提升。

基层网底更牢固:8个县启动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176家乡镇卫生院实现中医馆全覆盖,148家可开展住院服务。建成村卫生室中医阁270个,65%的村卫生室可提供中医药服务,7个慢病管理示范区让基层健康管理更规范。

深化“三医协同治理”,缓解看病贵。咸阳创新机制推动医疗、医保、医药改革同频共振:

机制破壁:市县两级实现一名政府领导统管“三医”,建立卫健、医保、财政、人社四部门定期会商机制,确保政策协同发力。

医保控费:联合整治大处方、违规收费,在医共体内推行“结余留用、超支分担”机制。145家一级以上定点医院实施按病种付费改革,推动医保资金向基层、医共体和中医药倾斜。

药品惠民:联动推进集采药品进医院、进药店、进基层,扩大药品耗材集采覆盖面,切实降低群众用药负担。

激活人才:全面落实“两个允许”,在医共体内探索编制统筹使用与人员动态调整,市级医院实行绩效工资总量动态核定,释放医务人员活力。

打通“资源上下互通”,提升服务效能。咸阳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畅通医疗资源“双循环”:

城市医疗集团促融合:市中心医院、第一人民医院分别与秦都、渭城区医院组建紧密型医疗集团,搭建心电、影像、检验、急救“一张网”,实现三级医院术后康复转诊至区级医院,优质资源有效下沉。

县域医共体强根基:11个县(市)全面启动15个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彬州市创新“一院四区”模式,实行总院一体化管理;泾阳县建设医疗调度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乾县打造县镇村全覆盖“心电一张网”,9个县实现县镇心电互联,5个县实现“镇检查、县诊断”。

人才下沉补短板:通过苏陕协作、三级医院对口帮扶等渠道,累计下沉医务人员400余名,开展基层培训7600余人次,近三年为县以下招聘医学毕业生656人。188项新技术新项目在基层落地生根。

咸阳医保:织密保障网,托举民生健康梦。

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关键小事”,咸阳医保以制度创新打破壁垒,以服务优化破解难题,让医疗保障网越织越密,托举起百姓稳稳的健康幸福。

破壁垒:长效机制让“全民参保”更有温度,面对人口流动加速、就业形态多元的新挑战,咸阳医保打出政策组合拳:

打破户籍藩篱:全面放开参保户籍限制,落实持居住证参保政策,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学生、灵活就业者等群体“应保尽保”。

精准兜底帮扶:对低收入人口实行分类资助参保,落实失业人员医保缴费政策,扩大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范围,全市参保率稳定在95%的高位。

打通转移堵点:推动西安—咸阳职工社保年限互认,助力人才流动;将新业态从业者、港澳台居民等纳入参保范围,缩短灵活就业人员待遇等待期,取消医保退休待遇与养老金挂钩限制。今年以来,6741件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高效办结,流动就业者后顾无忧。

通血脉:异地结算解群众“垫资跑腿”之忧。针对群众异地就医报销难、垫资压力大的痛点,咸阳医保实现三大突破:

结算场景全覆盖:从住院延伸至门诊统筹、慢特病及个人账户使用,省内异地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实现跨统筹区“家庭共济”。

费用类型全纳入:药品、检查、化验等费用全部纳入异地直接结算范围,恶性肿瘤放化疗、尿毒症透析等10类门诊慢特病患者享受直接结算服务。

群众体验大提升:今年以来,跨省异地直接结算达22.2万人次,基金支付1.02亿元,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奔波”。

增福祉:制度扩面托举“全生命周期”健康。回应生育支持与特殊群体需求,医保政策持续释放温度:

生育保障再升级:灵活就业女性参保职工医保即可享受生育待遇,津贴直发个人;居民医保将产前检查纳入门诊保障;13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职工、居民报销比例分别达70%和60%。

防贫底线更牢固:联动民政、农业农村部门建立医保风险动态监测机制,对高额医疗负担患者精准帮扶。通过提高救助封顶线、降低起付标准,困难群众救助水平提升20%;对特困、低保等群体实施大病保险倾斜政策,累计救助15万人次,支出资金6563万元,坚决阻断“病根”变“穷根”。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