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因为这事,孩子被同学嘲笑“巨婴”!杭州妈妈下决心:一定要分开

时间:2025-05-19 12:43:00

升学宝

“妈妈,我怕黑……”深夜11点,5岁的果果又一次光着脚丫站在父母卧室门口,小手紧紧攥着毛绒小兔。这已经是她本周第三次“分床失败”。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7岁的浩浩虽然已经能独立完成作业,但每晚必须紧抓妈妈的睡衣才能入睡,他的抽屉里藏着23张“分房计划表”,张张画着红叉。

母亲节刚过,“分床睡”这个看似简单的育儿课题,再次成了家长群热议的话题。有的孩子抱着枕头在父母房间门口“打地铺”整整三个月,有的家长半夜把哭闹的孩子“押送”回儿童房,还有的夫妻为此争吵到去看了婚姻咨询师……

这场关于爱与独立的“睡眠拉锯战”该如何破局?

图片由AI生成

“我要当妈妈的跟屁虫”

深夜的“陪睡战争”让人又哭又笑

凌晨1点,杭州市西湖区某小区传来一阵压抑的哭声。“我不要当勇敢的小狮子!我要当妈妈的跟屁虫!”6岁的贝贝用尽全身力气牢牢抓住主卧门框,而他的妈妈王女士举着一本名为《儿童独立睡眠指南》的书籍一脸无奈。这本标榜“三天见效”的畅销书,在他们家已经失效了27天。

这场深夜的拉锯战,在爸爸出马的一次雷霆手段下宣告了“停战”。“谁知他那么狠,把孩子拎回去,锁上了门。第二天早上打开门,我发现孩子抱着小被子蜷缩着睡在门后,心都碎了。”王女士说,自那次之后,她选择暂停分房睡,“我们本来想培养他的独立性,但感觉再折腾下去,亲子关系都要破裂了,等他更大一点再试试分床吧。”

分床睡尝试失败的案例中,除了绝大多数是“孩子离不开”,有些案例则是“家长放不下”。

宋女士的女儿萱萱已经13岁了,宋女士仍在坚持陪睡,其实萱萱读小学时就已经能够独自入睡。但等女儿熟睡后,宋女士却辗转反侧,总是跑去女儿房间看看,甚至偷偷把孩子抱回主卧。宋女士说:“我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那么依赖孩子?我坚持过两三天不去女儿的房间,但整夜失眠。”

直到老师的一个电话,让宋女士下定了决心。“在学校里,同学知道了她还在和妈妈同睡,被嘲笑是‘没断奶的巨婴’,老师担心她出现厌学情绪。我突然意识到,我可能才是那个巨婴,我不能给女儿带来心理上的负担。”

孩子的睡颜。受访者供图

“就当是在教孩子骑自行车”

强制分离不可取,容易触发“弃儿焦虑”

面对分床难题,家长们开始各显神通。

有的妈妈采用了“空间渐进法”:将儿童床与主卧大床“无缝拼接”,通过不同床品风格让孩子区分“你的床”“我的床”,先同房不同床,3个月后成功分房。

有的爸爸实施“权力移交策略”:让儿子自主布置房间,“宇航员壁纸+火箭造型夜灯”的改造,孩子主动要求“驻守太空舱”。

有的妈妈开展“分段攻克”:第一周陪睡,第二周改坐床边讲睡前故事,第三周移至门口“假装工作”,直至孩子完全自主入睡。

甚至有一位程序员爸爸开发了“勇者闯关”app:孩子每次独立睡一晚就能解锁新剧情,集齐7颗星星兑换心愿卡。

“就当是在教孩子骑自行车。”杭州师范大学婴幼儿发展与托育实验室执行主任王道阳教授告诉鹿姐姐的同事,“既要松手让他感受平衡,又要确保他知道你就在身后随时能扶住。分床成功的标志,不是孩子不再夜醒,而是他夜醒后能自己调整重新入睡——就像骑车摔倒后能自己爬起来。”

王道阳教授提醒,有些网上流行的“妙招”可能适得其反,比如等孩子睡着后偷偷溜走,会加重孩子的信任危机,“有家长锁门导致孩子蜷缩门后睡整夜,这类强制分离不可取,会触发‘弃儿焦虑’,一定要照顾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熊猫元素满屏的儿童房布置。受访者供图

从“共生”走向“守望”的第一次彩排

让孩子有能力不再需要父母

4岁的跳跳抱着奥特曼玩偶去儿童房睡觉, 而8岁的米米经历了两年拉锯战,还是不能在自己房间里安心独睡。

“分床不是体育比赛,没有统一的起跑线。究竟几岁要分床,具体到每个孩子,情况都是不一样的,父母要尊重个体的差异。”王道阳教授说,养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有能力不再需要父母。分床睡的本质,则是亲子关系从“共生”走向“守望”的第一次彩排。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准备好分床睡了呢?关键在于观察孩子的表现和反应。

如果孩子表现出以下迹象,那么可能意味着他们已准备好迎接这一挑战:

独立性增强,孩子能够独立完成一些日常任务,如穿衣、刷牙等;

情绪稳定,不轻易哭闹,对父母的短暂离开能够平静接受;

睡眠质量良好,不易惊醒,能够在夜间自主处理如翻身、盖被子等小事;

意愿表达清晰,对拥有自己的小空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分房睡需要一个过程,有些雷区还要避免一下。切忌把分床当惩罚,爸妈不能讲“不听话就去小床睡”之类的恐吓话,也要避免在入园入学、二胎刚出生等特殊时期。孩子情绪不佳时,也可以适当接纳孩子和自己一起睡。

此外,王道阳教授建议,家长应避免将分床睡与孩子的独立性直接挂钩,“作为家长,我们的任务是耐心观察、适时引导,而非盲目追求所谓的标准。我们要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陪伴孩子走过分床睡这一成长的必经之路。”

潮新闻记者:陈素萍

编辑:戴欣怡

监制:沈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