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支活跃于铁路线上的保定铁路工人游击队,以破坏日军交通运输为主要任务,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华北平原,沃野千里,高速动车组在这片历经沧桑土地上飞驰。纵横交织的铁路,如同历史的经纬线,让今天的人们记起8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
七七事变爆发后,侵华日军经平汉铁路沿线大举南侵,先后占领保定和石家庄。平汉线保定至石家庄段成了日军运输兵力、武器、弹药及其给养的主要输送线。
经历过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保定铁路工人,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他们毅然离开车站,组成保定铁路游击队,在几百公里的铁路线上,破坏日军交通运输。
“我父亲李宝玉就是游击队队员,生前最喜欢给我们讲抗战的故事。电视剧《铁道游击队》里扒火车、捉汉奸、地下联络的情节,他们也都经历过。”在位于保定的太行博物馆,记者见到了64岁的李海军。
一张保定铁路游击队在平汉铁路线上巡逻的照片,还在述说着他们战地求生的故事。
1937年7月7日的炮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日军攻陷北平、天津后,沿平汉、平绥、津浦铁路三线推进,沿途烧杀抢掠,凡遇中国抗日军民抵抗,更是疯狂报复,必在战后大肆屠杀。
谁来拯救饱受苦难的华北人民?谁来点燃平原抗战的烈火?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正式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东渡黄河,挥师华北,直插敌后。
当时奔赴华北抗日前线的八路军三个师,共计4万多人。“因为敌强我弱,运用游击战,才能以我之长击敌之短,保存发展自己,打击消灭敌人。”李海军听父亲这样讲过,自己也喜欢研究那段历史。
1937年9月间,党中央在冀中、冀西开办游击战争训练班,培训骨干、组织队伍。河北的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1937年10月14日,吕正操带领部队在晋县(今晋州市)小樵镇,宣布脱离国民党军队,改编为人民自卫军,留在冀中抗日。
孟庆山的河北游击军、马本斋的回民支队、张仲瀚的河北民军……这些共产党领导或愿意接受共产党领导的队伍,纷纷吹响集结号;正太铁路工人游击队、保定铁路工人游击队、冀西游击队、成安抗日义勇军、易县青年抗日先锋队、白洋淀水上游击队……各地党组织发动广大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抗日。
熊熊烈火,在河北的山区、平原和水乡迅速燃烧,抗战热潮汹涌澎湃。
八路军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通过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巩固抗日根据地,打出了威风。
“听父亲讲,百团大战打响后,他们游击队接到通知,当天夜里,队长就带领大家埋伏在保定四平庄至于家庄间的铁路沿线。他们卸道钉、拆枕木、割电线,不一会儿,铁路就被拆除了50多米,点着了堆在一起的枕木,火光冲天。”李海军说。
此后,铁路游击队埋伏在清风店车站附近,当侵华日军的运棉车开来,枪声、爆炸声响成一片,敌人的18节棉车瞬间变成了一条火龙。
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它使日军陷入一场“没有明确战线”的战争、“陷在泥潭里”的战争。
太行山发出怒吼,“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大平原热血激昂,“游击健儿青纱帐里逞英豪”;白洋淀里桨声急,“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
1942年,日军对冀东、冀南和冀中分别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河北人民遭受深重的灾难。
大平原上,以前走二十里地也见不到敌人,后来两三里就建有炮楼,敌人挖的封锁沟有一丈多深。
跳出“囚笼”去战斗,杀到“敌后之敌后”,县区游击队等灵活精干的武装组织,活跃在敌后战场,建立小块游击根据地,不断袭扰打击敌人。
按照当时游击战的经验和理论,平原地区是没有办法打游击的。但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却说:“依靠人民,比山靠得住。”
“我父亲当时只有14岁,跟游击队一起打鬼子。父亲常说,战争是无情的,上了战场就要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李海军说。
国破家亡的关头,那些老实善良的农民,那些文质彬彬的书生,那些还带着稚气的孩子,一夜之间成了战士、成了英雄,筑起了保卫华北的钢铁长城。
到抗战胜利,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所属正规部队由3000余人发展到32万人,民兵从无到有发展到90万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所属正规部队由9000人发展到30万人,民兵发展到40万人。(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 寇国莹)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